2012年7月9日星期一

上海的食、食、食

我最早去上海,大約是1982、83年,當時我一個人去上海兩天,住在很普通的旅館,白天在街上逛,以香港人的衣著、外表,當地人很容易分辨出我是遊客,有一個五六十歲的當地人用英語與我答訕,我就用普通回話,他衣著整齊但較舊,是一個退休教師,願意做我的免費導遊,只要我付交通費、入場費就可以,我對陌生人仍有介心,和他談了一會剛巧路經一間較好的餐館,就請這位老者一起吃飯,一同吃了一頓較好的午飯就分手了。

十多年後的1998、99年重回上海數次,是去探訪我任職的美資銀行上海分行,當時銀行設於浦東。中午吃飯,當地員工多數是自帶飯盒,而我就會與香港派來長註工作的舊同事在附近吃飯,吃飯的地方都是當地一般員工付不起的餐館,大多數是香港或外國來的人、或是當時已富起來的個體戶。

我2000年離開銀行轉到一間網站公司工作,下半年要到北京上海找合作伙伴,到了上海幾次,浦東新區已更為開發,酒店較平,所以就住在浦東的酒店,吃飯就在酒店附近的小店、當時的感覺就是無論那一間上海菜館,名店或小店都是落很重的油,我到每一間地道的食肆都要求煮菜時落少些油,但每次無論上甚麼菜都是油淋淋,很多時都將碟傾斜將油流向一邊。這可能是反影到富起來,對於之前文革期不夠吃的反彈,每樣食物都要多油。

這兩年去了上海兩次,上一次是2010年中去上海世博,在上海停留兩天,除了日間來去匆匆外,就去了豫園的鼎泰豐及老店梅龍鎮吃晚飯,梅龍鎮酒家是傳統食肆,煮法亦不見多油,即是比起十年前上海市民的口味轉向較為健康。

再過兩年的2012年仲夏重回上海,這次沒有匆匆的追趕展覽會,在大街小巷逛蕩,重回豫園的鼎泰豐,去了新天地的小南國(小南國旁又是鼎泰豐),又去探訪地道的黃家沙老店吃早點,而梅龍鎮酒家就過其門而不入,嘗了地道的、新派的上海食物,亦吃了美式早餐。高脂肪的豬締、扣肉仍見很多人吃,而清淡的清炒蝦仁仍是我所愛。只要沒有多油高脂的顧慮,上海菜都是適合我們的。


豫園鼎泰豐的頭盤

 
新天地小南國的三文魚馬蘭頭

新天地小南國的清炒河蝦

黃家沙老店的小籠包,RMB12 四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