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5日星期五

伊朗:被誤解的國度

伊朗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是很「危險」的國度,充滿著恐怖份子和伊斯蘭激進派,在街上滿目是穿全黑罩、只露出雙眼的女人。法國外交部網頁的旅遊警示更說明「如非必要,儘量不要到訪該國」、「被綁票風險極高」。奇怪,如果這是真的,那怎麼這裡的一些同學每年都到伊朗旅遊也沒發生過什麼事、而對上一次綁票事件更是1979年革命初期發生的。



對於伊朗的好奇,其實是源自香港博客陳婉蓉的旅行經歷。她一個人走遍中東和中亞不同國家,不只是純粹旅遊,還似乎對這個地區的政經背景有很深的了解,加上優美而令人晌往的文字,令我覺得住在與伊朗只有一個海峽之隔的阿聯酋這一年,如果不去就可能錯失一生的機會了。在十二月決定多留一個sem的時候,其中一原因就是要四月放假時到訪伊朗。當時,我希望自己能對這個國家與其波斯文化有多點了解才出發,期望自己能寫一份相關的paper為一科electives的作業(法國大學多有一科叫「個人作業」,作什麼題材的paper也可,很多時學生都會做一份不太長的research paper,但亦可以是實習報告、遊記分析等,很free的),同時為伊朗文化作資料搜集。畢竟腦中空無一物的話,面對再多的文物和歷史也是只會得到對牛彈琴之效。最後paper沒有寫過一隻字,出發前,我看過一兩套伊朗電影和看了三份一本Read Lolita in Tehran(八十年代在伊朗家中秘密開授英國文學課的教授寫的回憶錄),就算是做了那丁點兒功課。



本來打算獨自出行,但出發前一個月還是有個旅伴想同行,是這裡很要好的一個法國女生,也是從巴黎交換過來的哲學生。出發前訂了二千多元的機票,然後再搞最令人頭痛的簽證。道聽途說伊朗的旅遊簽證不一定批,我去了伊朗大使館問,領事看了我的護照五分鐘就說我不能獨立申請,要有伊朗人的邀請和擔保,或要透過伊朗旅行社代為申請才行。幾番轉折,最後居然膽粗粗沒申請簽證就去了,只暗地祈禱希望搞得成落地簽證,出發前天晚上還擔心到失眠。

寫這篇小小的遊記沒有什麼偉大的心得,只是因為在中東一年以來聽到太多朋友對於世界這個角落的認識實在太貧乏 (全賴主流媒體的功勞),因此想以中文記下一寫見聞,好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學到的general culture。

說到中東,大部份人只會想到「戰爭」「恐怖分子」「阿拉伯」和「回教」,但這些都是中東很小的一部份。更有人以為杜拜是一個國家。伊朗其實本不屬阿拉伯文化,因其前身是波斯帝國(Persian Empire) 。在公元651年被阿拉伯人攻佔前的波斯其實自佔現今伊朗國境南部的一個省份,古名叫「Fars」。現在這個南部省份仍保存Fars這個名字。而伊朗的語言是波斯語,即Farsi ,又稱Persian。波斯語的字母基本跟阿拉伯字母相同,只有些許分別,但讀音卻不太相近,據說文法上的差異亦很大。因此,伊朗不屬於Arab World、亦不屬阿拉伯國家聯盟(Arab League)的原因就是其國民不是阿拉伯人,而是波斯人種。

八天的行程先到德黑蘭三天,南下到伊斯法罕三天,再回德黑蘭兩天。

我的四十公升背包內有:


1. 衣物:約三四件長及屁股的上衣,一條牛仔褲,內衣等
2a. 兩條披肩,一薄一厚,作頭巾之用。當地天氣仍涼,早上只有七到八度,下午約二十度。
2b. 安全別針和大頭針,用以別起頭巾。伊朗法例女性全都要披上頭巾,但近天風氣比以前開放許多,不少人都會露出前額頭髮,頭巾其實也只算是象徵性的配合法例。衣著顏色鮮豔、化妝等都是閒事。
3. 相機鏡頭(canon 50mm 1.8)和叉電器。(相機在手中)
4. 膠拖一對
5. 耐穿波鞋一對
6. 梳洗用品
7. 可折疊式旅行膠杯(露營超好用)
8. 現金。伊朗因為國際經濟制裁,所有外國的銀行咭均不能在國內使用,所以一定要準備足夠現金。今年伊朗超通脹近43%,現金面值500,000 及100,000rial,數錢計匯率計到我傻,以為數緊冥通銀行現鈔。
9. 日用小背包
10. 40公升旅行背包
11. 超薄運動毛巾,又輕又慳位
12. 地址簿:收到伊朗寄來的明信片應很罕有吧?嘻嘻。
13. Tablet : 看書,上網,記資料用。主要是查google map,以下載伊朗offline map,以及用星星記下了所有想到訪的名勝古蹟,即時可以邊行邊看。
14. 書一本。其實係要交讀書報告 囧
15. 護照 (攞唔纙到落地簽證就靠哂佢啦…好驚簽唔到,簽唔到就要返返黎)
16. 電子用品:電話,音樂機,叉電器,電線
17. 烏龍茶葉數包:給couchsurfer的回禮,或者跟其他旅人撘傘的借口
18. 護照相
19. 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