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星期四

懸崖

自大學畢業的五個月以來,一直都很迷。
迷失迷惘迷蕩。
度日如年,每天在辦公室一到三四時彷彿有關窒息感覺,
然後日日如是,過著 正常 失落 潛水 自癒 的循環。

然後,突然醒覺一個炎炎夏天已過去,
六、七、八、九、十月都已悄悄溜走。
別問我這段時間做了什麼,我都想不起。
那團火呢?被埋藏在金錢和安逸之下?

直至今天,
跟幾位有相似想法的朋友談起理想和計劃,
腎上線分泌増加的那種刺激和期待終於回來。

離原本想的有些遠
但我高興繼續漫遊多幾歲

我想到這裡,
就算這裡可能不存在。


2013年10月1日星期二

大家好,我係呀J

剛過去的半年到了荷蘭的馬思垂克作交換生,今次很榮幸加入各位作者,成為100個夢想旅程的新力軍,跟大家分享在歐洲生活和旅行的趣事、見聞和感受。
 到國外生活通常都會有很多生活上的新體驗,對我來說,在荷蘭生活最重要的體驗是用自行車作日常交通工具的生活模式。甫到步,我第一件做的事就是求購自行車,這也是我覺得在交換半年中做得最對的一件事。

在荷蘭常見到各式各樣的自行車景象,令人眼界大開:銀髮老人一手捧著蛋糕另一手掌控自行車;在荷蘭土生土長的碩士生同學在踏著自行車回家同時挽著行李箱(仍然比我快);初中學生雙手玩電話踏著自行車上學。踏單車實在就是荷蘭人的第二天性,在馬思垂克,也曾有本地學生訴說外地學生踏自行車太慢「阻住晒」

 2009年的數據顯示,荷蘭這個1650萬人口的國家,有1600萬輛自行車,幾乎每人一輛,騎車者比率高達99.1%,為全球之冠。若從人口數據中剔除嬰兒殘疾人士等相信每人大概擁有多於一輛單車。 荷蘭固然有適合以自行車的地理優勢,地小且地勢平坦,但良好的設施配套大概才是自行車普及的原因。單車徑貫穿全國,迴旋處多設有獨立單車徑。荷蘭亦設有保護騎車者的法律-若有單車與汽車相撞,一般情況下法律會假定汽車駕駛者需作出賠償。

 筆者之後也有在英國倫敦暫住一段時間,完全體驗到這些設施和法律保障的重要性。肉眼可見最大分別大概是,在荷蘭(至少在城市內)從沒看過踏自行車要帶頭盔的(城市之間的道路有比較坦忑不平的,所以的確有看過帶頭盔的騎車者)。相比之下,倫敦內單車徑多不連續,常「無路可騎」,針對騎車人士的設施如獨立單車徑泊車位均欠奉,更莫說是保護騎車者的法律了,因此戴頭盔的騎車者實在不少
 
荷蘭唯一不適合騎車的一面
遺憾的是,筆者並沒有練成一身單車功,連在轉彎時伸手示意亦仍有困難,亦數次被荷蘭唯一不適合騎車的一面-常下雨/雪的天氣弄至pk;直至離開荷蘭的一天仍然對回家的大暗斜感到恐懼,回家時總是氣喘如牛;但在清新空氣中邊望著夕陽(如果天晴無雲無雨)邊哼著歌踏著單車回家感覺實在很好,現在每次回想都會覺得十分懷念。

 J 

P.S. 若有意了解英荷兩地之間單車配套的分別,可按此BBC的短片。短片講述記者從海牙以單車(配以火車和船)跨越300英里到倫敦西敏區,體驗兩地單車文化和設施的差異。若對荷蘭單車文化和政策發展有興趣,可按此閱讀BBC的有關文章。